“原本以为金融课会很枯燥,没想到跟着泥板故事和K线图,不知不觉就‘入坑’了!”“现在看奶茶店促销,都能想到‘商业模式里的金融逻辑’,感觉自己像个‘小分析师’!”黑龙江工商学院商学院为2025级金融学专业新生打造的“金融第一课:穿越时空的资本之旅”学前先导课,上线两周已收获满满反馈。这场打破“理论灌输”的金融启蒙,让萌新们从“对专业懵懵懂懂”,变成“主动追着学、抢着问”,提前点燃了对金融学科的热情,也让学院看到了“沉浸式专业引导”的奇妙化学反应。
一、“打卡区”里的惊喜:萌新们的学习画风突变
“学习打卡”环节原本是“任务式”的安排,却意外成了萌新们的“金融脑洞秀”:
历史迷+金融粉:不少新生追着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故事”深挖,有人查资料发现“古巴比伦的金融契约,和现代贷款合同居然有‘担保条款’的影子”,在群里分享时,引来一片叫好与点赞。
K线图“玩出花”:看着课程里的K线示例,萌新们不再满足于“红绿涨跌”的表面理解,有人用“模拟炒股”APP实操,截图提问“老师,我买的这只‘虚拟股票’,K线突然变陡,是要涨还是要跌?”把理论直接“搬进”实践。
生活里的金融眼:“第二杯半价=薄利多销+锁定复购”还是“会员充值=提前回笼资金+用户粘性”。萌新们开始用课程里的“金融逻辑”拆解日常消费,连专业老师们感慨:“才两周,大家已经会‘用金融视角看世界’了!”


二、“答疑会”的热烈:问题从“我要学啥”到“我想深挖”
原本担心新生提问“偏基础、重复”,实际的线上答疑却“卷”出了新高度:
历史线”追问:“古代金融契约只用泥板,怎么防伪?会不会有人篡改?”“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其他文明古国的早期金融是啥样?”从单一知识点,延伸到“金融史的全局视野”。
“实践派”开脑洞:“现在的移动支付,和古代的‘钱庄银票’有啥本质区别?”“如果我想做‘校园版小额信贷’(模拟),该怎么设计利率和还款方式?”把专业知识和“校园创业脑洞”结合,连老师都笑着回复:“你们这是要‘承包’校园金融生态啊!”
“焦虑党”变“主动派”:最开始问“数学不好能学金融吗”“考证要从大一开始吗”的同学,现在已经在群里分享“我整理的《金融数学工具包》”“学长学姐的考证时间轴”,焦虑变成了“主动规划”。
三、学院“幕后观察”:看到萌新成长,更坚定创新方向
“这届新生的主动性,超出预期!”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李谭老师复盘时感慨。原本作为“学前过渡”的先导课,意外成为“专业兴趣孵化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课程设计时担心“录播形式会让互动弱”,但新生们用“打卡晒脑洞、群里追着问”证明——只要内容够有趣、有料,线上也能“玩出互动感”。从“专业陌生”到“初窥门道”:两周前还分不清“金融”和“会计”的萌新,现在能聊“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绿色金融的未来趋势”,专业认知实现“跨越式成长”。后续计划“加码”:看到新生热情,学院决定“趁热打铁”:开放“金融模拟实训中心”的线上体验版,让萌新们提前感受“模拟炒股、外汇交易”的乐趣;邀请往届学长学姐开“经验盲盒”,分享“我在金融社团/竞赛里的成长故事”,把“线上热情”延续到“线下期待”。
“原本只是想给新生‘开个头’,没想到他们自己‘玩出了花’!”这场“金融第一课”的阶段性反馈,让学院看到了“沉浸式、趣味化专业引导”的力量。对2025级金融萌新来说,这不仅是“提前学知识”,更是“找到专业热爱”的起点;对学院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前测”——原来新生代喜欢这样的“金融启蒙”,未来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更“接地气、玩得转”!接下来,学院还会持续追踪萌新们的学习反馈,把这些“脑洞和疑问”变成“课程优化、活动设计”的灵感,让金融学习从“第一课”开始,就充满惊喜和期待。毕竟,能让萌新们喊着“想学、想玩、想深挖”,才是专业启蒙最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