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二课堂 >> 专业社团 >> Content

当“美国优先”遇上“中国智造”:金融社团模拟中美企业关税成本转嫁博弈

4月16日,金融社团举办“中美贸易成本转嫁沙盘推演”,50名学生化身跨国企业高管、供应链经理及政府谈判代表,在模拟关税战中展开激烈博弈。

第一局:美国车企涨价,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若对华电池加征25%关税,特斯拉Model 3需涨价8%才能维持利润率,但可能丢失15%市场份额!”扮演美国车企CFO的2022级张同学在首轮谈判中陷入两难。为应对成本压力,其团队提出“本土化替代+缩减配置”方案:将中国产电池替换为韩国LG产品,同时取消自动驾驶功能以降低售价。然而,市场模拟数据显示,此策略导致品牌溢价缩水,单季度订单量下滑12%。

第二局:中国智造“曲线救国”,墨西哥代工成关键变量

模拟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家中国新能源企业面临美国28%的整车关税。参与者创造性提出“墨西哥组装+北美本地化服务”方案:在墨设厂完成最后组装,并建立本土售后团队规避“原产地规则”。“墨工厂人力成本比中国高18%,但关税从28%降至2.4%,加上运输成本节约,总利润反而提升9%。该方案随即触发连锁反应:美国零部件供应商股价模拟系统显示,博世、麦格纳等企业因订单转移,市值蒸发逾50亿美元。

在这场持续6小时的推演中,23%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41%被中国供应链消化,剩余36%通过第三方国家分流。指导教师总结道:“关税从来不是单方面武器,全球产业链的复杂联结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成为常态。正如大屏上的那句结束语——“当贸易战鼓声响起,没有人能真正躲进避风港”。

金融学教研室 文/摄 付朕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