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大学如何更新观念、激发活力、科学谋划发展,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近日,我校以“新时代·新机遇·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拉开帷幕。按照统一部署,全校教职工分为十一个讨论组,围绕七个核心议题深入交流,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指明方向。

注:执行校长秦智伟出席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阶段性总结会
一、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
教师的讨论集中在“回应社会和家长的期待”,培养的学生要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这一话题。许多老师认为,应帮助学生树立“成长型思维”,培养他们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韧性和主动学习力。正如艺术与传媒学院王丹老师所言:“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聚焦于那些AI无法替代的能力——如人文情怀、价值判断和利他考虑,这才是学生未来安身立命之本。”通识教育学院刘荷认为,通识教育的价值正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认为,价值塑造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要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注:商学院、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外国语学院开展分组讨论
二、打破壁垒,构建教学新生态
“动态调整、交叉融合”成为共识。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提出,应打破艺术和技术的界限,探索“设计+技术”的复合路径;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建议积极拥抱“新工科”,通过微专业、辅修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智能制造、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提升跨界能力。
三、课程体系“瘦身健体”
大家一致认为,课程改革必须深入内涵。交通运输专业拟在课程中融入“智慧调度优化”,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则更新为“AI赋能机器视觉”;财务管理专业提出《商务数据分析》,核心在于“以问题为引领,以统计学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培养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学院在讨论中提出,要在通识课程中加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在不同专业学习中都能保持理性、开放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开展分组讨论
四、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中心”
教师认为,课堂应还权于学生。讨论中,项目式学习(PBL)、成果导向教育(OBE)等模式被多次提及。电子基础课程组提出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在“零成本、高容错”的环境中探索;商学院《基础会计》课程组设计了“AI+互动”教学闭环,涵盖课前答疑、课中短视频、课后智能批改,为师生减负的同时提升效率。
五、从“校内模拟”到“真实战场”
实践教学必须走向真实场景。艺术学院“工业视觉设计工坊”让学生承接企业订单,在项目中锤炼技能;商学院推行名师工作室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从“到企业看一看”到“与产业共成长”的转变,助力学生无缝衔接未来职场。


注:行政机关组开展分组讨论
六、回归初心,以师德温度温暖新人
改革成效最终落在教师身上。本次讨论在强调数字素养的同时,更呼吁回归教育本源。教师们普遍认为,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教育的“温度”。外国语学院刘恩赐老师表示,要用人格魅力、学识和真挚情感,关怀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行政机关讨论组认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在管理服务中展现责任担当,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教务处指出,课程改革和制度优化,最终目的都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思想在碰撞中闪亮,路径在讨论中清晰。第一阶段的深入思考凝聚了全校教职工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形成了广泛共识。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成果,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宣传部/文 各相关部门、学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