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教发故事 > 正文

淬炼匠心育桃李 深耕教坛启新章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3-14 】

初春的晨光中,我怀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提前踏入教室。台下几位老师或专注默念讲稿,或调试课件,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张家琳老师以一幅简笔画开启破冰环节,让来自不同学院的老师们迅速拉近距离。这场为期两天的教学精进工作坊,便在这样温暖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首日培训聚焦BOPPPS教学模型,张家琳老师以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为我们拆解微课设计的黄金框架:导入需直击痛点,学习目标须摒弃“掌握”“学会”等模糊表述,转而采用“区分”这种可量化目标;前测要精准定位学生认知起点,参与式学习需构建双向互动,后测应体现梯度与深度,最终以总结升华课堂价值。这套逻辑缜密的教学方法论,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学设计中的诸多盲区。

作为首个试讲者,我虽凭借前期演练保证了整体的流畅度,却在大家的“显微镜式”剖析中暴露出深层问题:导入环节冗长削弱了课堂张力,目标设定未能精准锚定知识维度,后测习题的难度梯度亦显不足。

观摩环节更令我领略到教学艺术的多元魅力。心理学院的晓萌老师将组块记忆法融入情境游戏,让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的认知地图;马院的宇涵老师通过对比史料与可视化时间轴,将历史课堂升华为价值引领的思政熔炉;机械学院的大为老师以火车模型为教具,将复杂的机械结构拆解为可触可感的部件,用指尖的转动与齿轮的咬合诠释抽象原理。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深切体悟:优质课堂的本质,在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内化的认知旅程。

第二日的改进展示中,团队互助的力量愈发彰显。那宇老师在中英文切换中找到了平衡点,宇涵老师以叙事张力点燃课堂共情,赵勐老师突破性地尝试了师生共创式互动。反观自身,虽加入“盲盒式”后测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却因过度关注仪态管理而显得拘谨。

结业仪式上,镌刻着袁敏老师寄语的相框与精美的合影,承载着工作坊的温情记忆。这份礼物不仅是对两日研修的纪念,更隐喻着教育者的使命:我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亦需如匠人般持续打磨教学技艺,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方讲台。

回望这段旅程,BOPPPS模型赋予我结构化设计的工具,跨学科交流拓宽了教学创新的视野,而同事们的赤诚与专业更让我坚信:教育之路从无孤勇者,唯以共研共进之心,方能在育人之旅中行稳致远。

张林茜/ 文

武晓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