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教发故事 > 正文

逆向思维启新程 精进赋能育匠心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3-17 】

三月春来早,精进正当时。3月5日至7日,我有幸作为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代表,参与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二期“教学精进工作坊”。本次活动以“逆向教学设计思维”与“教学表现力进阶”为主线,在我校教学名师、商学院副院长张家琳教授的引领下,通过理论浸润、实战演练与迭代反馈,让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呈现有了全新的认知,更在实践中实现了从“紧张焦虑”到“从容精进”的蜕变。

一、逆向设计:《逆向教学设计思维与课堂设计的研磨》

“简笔画破冰”环节中,一张自画像不仅拉近了我们学员间的距离,更让我意识到教学风格的可视化表达。

张家琳教授以《逆向教学设计思维与课堂设计的研磨》为引,颠覆传统“内容先行”的思维定式,提出“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念。通过“明确目标—设计评估—规划路径”三步法,我深刻体会到:一堂优质课的逻辑起点应是学生的“获得感”,而非教师的“输出量”。

在教学设计实战中,我尝试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学生能运用视听语言分析数字作品”这一可衡量的成果,并围绕目标设计“问题链”与“案例库”。这一过程让我反思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重形式轻目标”问题,也让我领悟到:逆向设计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哲学。

二、微课实战

工作坊首创的“20分钟授课+20分钟反馈圈”模式,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多维视角。首轮微课展示中,我以《数字插图》为题授课,却暴露出语速过快、PPT文字冗余、BOPPPS模式衔接生硬等问题。同行教师从“学生视角”指出:“案例讲解节奏需放缓”“互动环节可以再丰富一些”;张家琳教授则从专业角度建议:“用故事化讲解替代理论堆砌”“以‘红黄绿情绪卡’实时监测学生反馈”。

结合建议,我在第二轮微课中调整策略:增设“提问”环节激发思考,采用“三角站位法”增强课堂动态感,并引入短视频案例提升代入感。这种“实践—反馈—迭代”的闭环训练,让我真切体会到“以评促改”对教学能力提升的催化作用。

三、表现力进阶

张家琳教授提出的“魅力课堂公式”——专业深度×情感温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为我指明了教学表现力的进阶方向。在“语言瘦身术”训练中,我尝试用“问题链”替代平铺直叙,通过“分析案例照片的疑问开展课程内容”这类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从情感共鸣切入专业知识;在“课堂掌控力”环节,“情绪反馈”“简易提问”等工具的应用,让我学会在权威感与亲和力间找到平衡点。

尤为触动的是,张教授强调:“教学的温度源于教师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共情。”这启发我在未来教学中,既要深耕专业“硬实力”,更需锤炼共情“软技能”,让课堂成为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双向场域。

四、反思与展望

两天的研修时光,既是一次教学能力的淬炼,更是一场对教育初心的深刻叩问。

我深知,自身在课堂节奏的把控、BOPPPS模式的灵活应用等方面仍需持续深耕;但也更加坚定:教学精进之路,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锚定目标,以逆向思维重构设计,以温暖的表达传递价值。

未来,我将把工作坊所学的“问题链设计”“故事化教学”“动态反馈工具”等策略深度融入艺术类课程,积极探索“专业+思政”“理论+情境”的特色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金课”,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躬身力行。

赵勐/ 文

武晓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