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教发故事 > 正文

精进之路:从对话到自我超越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8-26 】

初见:破冰与启航

8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三期教师教学精进工作坊。这次培训的宗旨是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打磨课堂教学设计,在理念与方法上获得提升,并在真实交流和实践中不断成长。短短两天多的时间,既有专家的理论引领,也有同行的相互启发,更有自己在磨课环节中一次次的反思与改进,让我受益匪浅。

培训伊始,我们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迅速打破了初识的拘谨。通过拼图分组、头脑风暴,我很快认识了来自商学院、艺术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大家从最初的紧张与拘束,逐渐过渡到轻松和愉快,原本陌生的面孔因为共同的讨论与合作而迅速熟悉起来。这种氛围的营造,让我感受到团队学习的温暖和力量,也为接下来的培训奠定了轻松而积极的基调。

精进:理念与磨课

8月20日,商学院院长家琳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讲座。她围绕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和BOPPPS教学结构展开,既有理论阐释,也有鲜活的案例佐证。家琳老师语言亲切,笑容温暖,总能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回应我们的困惑,使得高压下的学习氛围变得舒缓。我尤其被BOPPPS模型的系统性所吸引,它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到总结,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这让我对如何科学地组织一节课有了更为具体地把握。

8月22日,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刘荷老师带来了一场非常实用的主题演讲。她为我们提供了破解“沉默课堂”的三把钥匙:及时反馈、制造认知冲突以及参与式教学设计。这些方法切实回应了青年教师常遇到的困境。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不愿发言或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再结合适时的反馈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投入。刘老师的讲解让我意识到,课堂的活跃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学生,而是教师如何用心设计和引导。

培训的核心环节是“20分钟微课+20分钟反馈圈”的实践与打磨。每位老师都需要展示自己的一段教学设计,随后由组员和引导员共同给出反馈。这一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成长。面对同伴的评价,我起初有些紧张,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我发现大家的意见都非常真诚和建设性,既指出问题,也给予鼓励。来自商学院的孟芷卉老师,她总能用富有创意和幽默的方式活跃气氛,让我在紧张时也能会心一笑;智工学院的郭欣桐老师声音沉稳,给予的建议常常切中要害,又不失温和鼓励;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源老师,总是能够提供新颖的思路,让人豁然开朗。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支持的氛围,让我在不断尝试和修正中逐渐建立了信心。

余韵:收获与期许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方法,更收获了同伴之间的真挚情谊。大家一起听讲座、做研讨、磨课、吃饭,甚至在茶歇时也常常继续交流教学中的心得和困惑。22日颁发证书的时刻,组长们还精心准备了小礼物,让我在温馨之中感受到团队的用心与关怀。原本带着惴惴不安心情来参加的我,在离别时竟有了一丝不舍。

通过本次精进工作坊,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成长的过程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同行的支持和平台的助力。教师发展中心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分享与提升的空间,使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期待和信心。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将所学真正融入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OBE理念和BOPPPS结构,积极尝试参与式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可能。教育之路漫长,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心态,善于借助集体的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精进。我也会努力成为一名更加有经验、课堂更加精彩的教师,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滕相宜 / 文

孙楠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