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精进工作坊,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视野。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重塑,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的传播者,更要成为教学的设计师和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一、构建“逆向思维”,让思政教学有的放矢
张家琳老师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彻底颠覆了我的备课习惯。以往,我的备课思路是从“我有什么”出发,思考“我要讲什么”;而现在,我学会了从“学生需要什么”出发,规划“学生应该获得什么”。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使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在培训中,我尝试运用BOPPPS模型重新设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专题。通过设定可测量、可达成的具体目标(如“学生能够运用群众路线的原理分析当前民生政策”),设计相应的前测和后测方法,我明显感受到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可达成、可测量”的方法指导,让原本抽象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变得具体而生动。
二、掌握“三把钥匙”,破解课堂沉默难题
刘荷老师的分享直击思政课堂的痛点。那些“机械点头族”、“永恒低头族”和“区域沉默群”,不正是我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困境吗?主任提供的“三把钥匙”——即时反馈工具、认知冲突启动和参与式学习设计,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中,我获得了更多启发。智工学院老师分享的“即时反馈”技巧,商学院老师提供的“认知冲突”案例,都让我意识到:思政课要吸引学生,必须突破学科界限,积极借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目前,我已经开始尝试在课堂上运用“30秒快速书写”“二选一决策”等方法,学生互动效果显著提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践行“跨界融合”,打造思政金课
这次培训最宝贵的收获在于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深度交流。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如何借鉴各学科优秀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基于这些研讨成果,我初步构思了两篇教学设计方案:一是运用“认知冲突”原理设计的“法律的本质含义”专题,通过AI伦理困境引发学生思考;二是采用“参与式学习”方式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课,让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理解。
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我们要以科学的教学设计取代经验式的备课,以互动式的课堂交流取代单向的知识灌输,以跨学科的多元视角拓展思政课的内涵深度。
这次培训使我更加坚定了成为“思政课设计师”的信心和决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创新,努力打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既遵循教学规律又体现思政特色的“金课”,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管新源/ 文
孙佳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