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

松北校区读者协会开展致敬榜样读书分享会

发布者:图书馆  时间:2025-08-15  浏览:

松北校区读者协会2025年6月12日在松北馆图书馆312开展“致敬榜样”读书分享会。我们以书为桥,走进这些“为国铸盾”的身影。让我们在文字里,读懂他们的选择与担当,也读懂:所谓“伟大”,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把个人理想,牢牢系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开启这场与“国之脊梁”的对话。


《钱学森》

--周知南(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选自松北区图书馆三楼历史地理书库

索书号 K826.16=76/3

周知南写的《钱学森》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系列图书之一 。



内容介绍:

1. 青少年时期的理想信念:叙述钱学森年少背景,他出生在动荡年代,求学北京师大附中、国立交通大学时,就将民族危亡装在心中。1934年他赴美深造,凭借自身努力与天赋,在航空航天科研领域成果丰硕,36岁就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

2. 被美国软禁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一心想回国效力,却遭到美国当局刁难阻拦。美国政府在码头扣押他及家人,还把他拘禁在海岛,进行精神折磨与肉体摧残,但钱学森回国意志坚定不移,历经五年磨难,在周恩来总理等关怀帮助下,终于在1955年得以回到祖国。

3. 为中国导弹航天奠基:归国后的钱学森,迅速投身新中国火箭、导弹与航天器研发工程。他牵头创办导弹专业培训班,亲自编写教材授课。在资料不足、材料匮乏、设备简陋的艰苦处境中,钱学森带领科研团队排除万难,坚持自主创新,攻克无数技术障碍。在他引领下,中国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依次成功,人造卫星也顺利升空,钱学森也被尊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

精彩节选:

美国监禁,不屈其志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一心归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将他拘押在一座孤岛上。在那段幽禁岁月,钱学森备受折磨,一个月内体重骤降几十斤。但磨难没能动摇他的决心,钱学森心中回国效力的信念如磐,熬过漫长5年,终于在多方助力下,冲破禁锢,登上了归乡之途。


《胡适与北大文友》

--朱洪(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书选自松北区图书馆三楼历史地理书库

索书号 K825/87

这本书价值主要在两方面:

1.新文化运动研究的补充佳作:填补了特定时期文化人物交往史研究的部分空白,丰富细化了新文化运动研究的内涵,有助于读者清晰认知那个时代思想文化变革的人际脉络与动力机制,是展现民国文化圈人际关系的珍贵资料 。

2.秉持客观的治史范例 :作者朱洪遵循“述学”原则,大量采用原始档案、书信、公开文献等素材,言必有据,少作主观褒贬,让读者自主研判历史,为学界提供了秉持客观理性治史的典型范例,这种书写方式也契合胡适本人主张的学术写作理念



内容简介:

1.胡适与鲁迅:鲁迅和胡适同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但人生观有别,鲁迅骨风刚硬,胡适秉持宽容柔韧。后来两人立场分化,鲁迅对胡适时有批评,但胡适从不在公开刊物反驳,鲁迅去世后,仍认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

2. 胡适与蔡元培:蔡元培比胡适年长,对胡适极为赏识,力邀胡适进入北大执教,甚至为胡适入职而处理过学历相关特殊事宜。两人私下交情深厚,即便蔡元培与胡适在红学研究方面观点针锋相对,引发“蔡胡之争”,但蔡元培依旧在胡适研究资料获取等方面,提供诸多帮助。

3. 胡适与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中,李大钊和胡适各执一词,政治理念明显不同。但生活里,二人是亲密挚友。李大钊被反动势力杀害后,胡适主动牵头捐款为其料理后事,还叮嘱校长蒋梦麟为李大钊立碑。

4. 胡适与傅斯年:傅斯年本是北大学生,他曾帮初来乍到的胡适赢得学生认可,让胡适在北大顺利站稳脚跟。二人既是师生,更是好友,胡适评价傅斯年是世间少有的天才,傅斯年也三十年如一日,自称为胡适的学生,胡适做重大决策时,也常询问傅斯年的看法 。

5. 胡适与顾颉刚:1917年,胡适任北大哲学系教员,顾颉刚是其选课学生,自此师生结缘。顾颉刚毕业后经济拮据,胡适多次解囊相助,还帮他介绍工作。顾颉刚则为胡适的红学研究提供资料支撑。后来胡适与顾颉刚学术理念出现差异,不过情谊仍有所存续 。

精彩节选:

胡适为李大钊料理后事

李大钊遭反动势力残忍杀害后,胡适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他率先发起捐款活动,积极募集资金料理李大钊的丧葬之事,还特意嘱咐北大校长蒋梦麟,要为李大钊立碑纪念,以铭记其功绩。同时,胡适在自己《胡适文存》的扉页之上,将李大钊列为纪念的四位挚友之一,以这种特殊方式,默默诉说着对亡友的追思与缅怀。


《蔡元培轶事》

--陈晨(人民日报出版社)

本书选自松北区图书馆三楼历史地理书库

索书号 K825/38

书中收集了蔡元培的自传、自叙年谱以及他对教育发展的论述等 。这对教育史研究意义重大,为后人理清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的线索、了解蔡元培教育主张的形成脉络,提供了一手原始素材。

内容介绍:

1.生平记录与自我勾勒:该书收录蔡元培的自写年谱和传略文章,他在此之中介绍自己家庭出身,回顾在旧时代接受传统教育的历程,详述担任北大校长期间的改革创举,以及被迫离职的前因后果,也讲述他出国游学考察的独特体悟 。

2. 学界交游与情感羁绊:书中含有王云五、林语堂、毛子水等诸多名家撰写的回忆文字 ,透过这些篇章,能看到蔡元培和同仁好友的日常互动、学术切磋,展现他广泛的学界人脉与个人魅力 。

3. 教育理念与实践观照:汇编了蔡元培阐释教育思想、治学方法的文章,同时通过其教育活动中的轶事,呈现他如何把教育主张融入办学实践,展现其教育理念的形成脉络与落地过程 。

4. 政治观点与立场彰显:梳理了蔡元培的政治见解与政治参与故事,涉及他早年反清斗争,以及在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政治主张与行动抉择,体现他作为民主革命家的政治立场与理想抱负 。

精彩节选:

三顾茅庐聘陈独秀

1917年,蔡元培想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陈独秀起初未应允。蔡元培多次前往陈独秀下榻的北京煤市街旅店拜访 。陈独秀活动繁多、作息紊乱,有时蔡元培登门时他还在梦乡,蔡元培就轻手轻脚踱步走廊默默等候,门卫曾想叫醒陈独秀,蔡元培赶忙制止说:“他每天都很辛苦,让他多睡一会” 。最终陈独秀被蔡元培诚意打动,决定入职北大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学院路群英街33号 邮编:150001

电话:86(0451)55250123

黑龙江工商学院-图书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