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作者: 时间:2025-04-02 点击数:

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据历史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百姓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的意义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44日至6日之间。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踏青

又叫探春、郊游。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放松身心。

寒食节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草木吐绿的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们在寒食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插几枝柳,看它日后成荫。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节令美食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扫墓祭祖,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亲近自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在这个清明节里,让我们遵循传统习俗,带着对先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去传承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清明至,念故人,承传统,让这份追思化作前行的力量,奔赴美好未来。






编辑 |  郭媛媛



学院地址:松北区学院路群英街33号(松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