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协会2025年3月13日在松北校区图书馆312活动室开展短篇小说分享分享活动。
1.《蒋九贞中短篇小说精选集》

作者:蒋九贞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关键词:乡土、故事、人性
读者偏好:乡村题材,民间故事,洞察人性
作者简介:
蒋九贞,本名蒋广会,又名蒋岚宇,实力派作家、评论家、文史学者,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特约作家。有长篇小说《博弈三部曲》、小说集《绿鸟》《乡村记忆》和散文集《阳台上的花》以及评论集《门外野谭》《我看(人民文学)及其他》等著作出版发行,并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馆所收藏。
图书简介:
大多取材于改革开放前后微山湖畔的乡村生活,充满农耕时代的神秘色彩,展现了独有的民风习俗,如乡邻救助等,构成了一幅幅带有地方风情的诗性画面。随着时代变迁,书中描绘的神秘乡村成为时代记忆和乡愁象征,通过鲜活的语言,讲述那些似真若幻的故事,能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文学魅力 。
精彩内容节选:
我跋涉在荆棘丛生的滩涂。我相信我的记忆不会出差错。那是一个黎明,太阳肯定还没有出来,世界尚处在朦胧之中。没有鸡鸣,没有犬映满滩的杂木树稀稀落落,水墨画一般沉静,枝条已经枯死,看不见一片叶子。就连那些荆棘也都赤裸裸的,怪异的刺张牙舞爪。我磕磕绊绊地走我很希望有鸟儿的叫声。如果是云雀,那就更妙了。
本书选自松北区图书馆一楼文学书库
索书号:I247.7/1737
2.《摆渡》

作者:张伯苓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乡土、乡愁,红色基因
读者偏好:乡土红色历史军民情题材爱好者
作者简介:
张伯苓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各类作品发表在省市和中央重要媒体上,并多次获奖,还被授予《天津日报》终身荣誉通讯员称号,散文《母亲》《我眼中的白燕升》等获孙犁文学奖。著作有《张伯苓新闻通讯集》《马季生前与身后》、诗文选《潮河新曲》、短篇小说集《摆渡》 等。其中,《摆渡》收录了他创作的乡土题材短篇小说,展现出他对故土的眷恋和浓郁的乡土情结;同名小说《摆渡》还被改编为广播剧,讲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箭杆河边摆渡人帮助八路军,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图书简介:
20世纪40年代,箭杆河边普通摆渡人“姥爷”原本打鱼谋生,后从事摆渡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姥爷”用船载八路军过河、抢救伤员,还巧妙掩护八路军躲过日本侵略者搜查,展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军民鱼水情 ,作品带有浓郁的宝坻乡土文化特色。
精彩内容节选:
按照惯例,谁家磨完了面,磨眼儿里都要留下多半磨眼儿的麦子,这既是保护磨盘,不石头咬石头,更是村里人留下的传统,也是做人的良心。李婶端着半簸箕的麦子,走走停停,不时看着磨眼,再低头看着簸箕里的麦子,踟蹰不前,又义无反顾地前行,只是脚步迈的是那样的沉重,举起簸箕,将里面的麦子灌满了磨眼。面没磨完,张老爹就一直没走,他在观察着每户磨面人家倒进磨眼儿的麦子。他知道,李婶家困难,在看到李婶倒磨眼儿的那艰难一刻,张老爹眼泪几乎下来了。“这几斤麦子是她家的保命粮,少了这几斤,她的日子可咋过呀!”张老爹按捺不住自己的怜悯,“我说她李婶,你家磨眼儿的麦子就别倒了!”李婶睁大眼睛,疑惑地问:“张老爹,这规矩变了?”“规矩倒没变,你收回去吧!"张老爹坚定地说。李婶不解,“这规矩没变,昨还让我收回去?"“我有办法灌满这磨眼儿!"张老爹上前推她走,李婶眨眨眼看看张老爹,“不对,张老爹能有什么办法帮我灌磨眼儿?"她恍然明白了,这是张老爹怜悯我才这样做的。她说什么也不收回磨眼儿拎起面袋子就走。
本书选自松北区图书馆一楼文学书库
索书号:I247.7/1548
3.《苏醒》

作者:西冷社·何许人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关键词:悬疑、推理
读者偏好:悬疑小说,推理小说爱好者
作者简介:
这里的“西泠社”并非指西泠印社,而是一个创作团体。西泠社是由多位悬疑、推理小说作家组成的原创性文学社团,成员包括如七根胡、离、快刀等,他们擅长创作悬疑惊悚类作品,在国内悬疑文学领域较为活跃 ,作品常以紧张刺激的情节和独特的构思吸引读者。而何许人,作为西泠社成员之一,也是国内颇具实力的悬疑作家。不过关于他个人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他专注于悬疑题材创作,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充满悬念的情节设置,吸引了不少悬疑小说爱好者。他与西泠社成员共同创作的《苏醒》,以其紧凑的剧情和烧脑的情节,获得了读者的关注。
图书简介:
本书属于短篇集,收录了作者何许人早期创作的14篇悬疑短篇小说 。书中的故事将爱、欲望、背叛与救赎等主题,和犯罪、谋杀案相互交织,还偶尔有点到即止的激情描写。比如其中的《别爱陌生人》,故事发生在小城镇,核心悬念和当地往事有关,涉及文革时期,牵扯两家人的隐秘 。
精彩内容节选:
汉堡很合蚂蚁的胃口香味招惹来了一大群,聚集在脚边,把那些渣快乐地吞下去。阳台的另一边,有一大群蚂蚁排着队从水管往上爬,其中还有不少衔着白色的卵。它们明显不是我家黑色的那群,个头大些,身体是暗红色的。难道今天会下雨?看着冬日少有的晴朗天空我有些疑惑,莫非,有什么更好的地方适合这些蚂蚁安家立业?
这些密密麻麻的小东西让我的心有种说不清的乱,我去厨房弄了些热水,泼在蚂蚁的队伍上,立时,阵形大乱,不少蚂蚁被烫死,从六楼的墙壁坠落了下去。我想它们着地的时候应该不会脑浆四溢,鲜血直流,它们的身体结构远比人类更适合在地球上生存。
我以为我送它们上天堂它们应该感谢我,天堂不用再做苦力,多好可它们却不领情,有几只爬上了我的拖鞋,用它们坚硬的下颌报复我,我没有穿袜子的脚面立刻有了些刺痛的感觉,还肿了好几个小包,痒得出奇。我弄了些药油擦,却没什么效果。
本书选自松北区图书馆一楼文学书库
索书号I247.7/1567
让我们一起,拾起书本,不负韶华!
【下期预告】
自然科学类书籍分享活动
活动地点:松北图书馆312
活动时间:2025年3月20日
感兴趣的同学们快来图书馆吧 我们在312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