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下午,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成立大会在哈南教学区报告厅举行。理事长、名誉校长刘来祥,校长秦智伟,党委书记陈冬梅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由副校长孙智慧主持。

刘来祥对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新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响应国家战略、迎接智能时代到来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在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他结合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以及学校依托“长三角”产教融合园区、布局智能制造产业、与头部企业合作的既有实践,强调新学院将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六点殷切希望。一是要建强师资队伍,优化结构、引育并举,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作用,深化校企人员互聘,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团队。二是要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前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要聚焦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强化专业的适应性与引领性。三是要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筹建硕士国际预科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四是要提升办学效能,树立成本效益意识,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推进降本增效,确保学院健康高效可持续运行。五是要加强学科建设,高起点规划,积极启动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与建设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夯实发展根基。六是要深化区域联动,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利用好这些地区产业高地优势和资源禀赋,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教融合生态,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秦智伟回顾了原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和铁道学院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合并两院成立新学院的战略考量和深远意义。他指出,组建新的学院,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整合资源提升办学效能、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打造特色学科增强院校竞争力。
新学院的成立,将有力推动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为高端装备、智慧交通、智能建造、低空经济等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新活力;促进构建以“机械设计-智能控制-交通工程”为主线的“高端装备与轨道交通”及“数字经济”专业群,形成服务产业链的专业生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著提升学生在智能化、数字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与行业适应性,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秦智伟对学院已具备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寄语全院师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校训校风,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和评估精神,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再创新辉煌。

就立足新学院建设实际,着力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陈冬梅强调,一要强化思想引领,整合原有两院优势资源,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凝聚发展共识,保障新学院平稳开局;二要筑牢安全防线,统筹推进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与师生身心健康保障工作,系统抓好学风建设、就业指导、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稳定;三要深化融合机制,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形成“抓党建促发展、强业务固党建”的良性循环。

孙智慧在总结讲话中明确了学院工作重点。要健全管理体系,压实主体责任,高质量完成学期重点任务;推进资源整合与统筹,实现办学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推进师资结构动态优化,依据未来发展需求完善教师岗位配置,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重点做好专业集群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立足产业需求与就业导向,构建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推动招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苏健民教授作表态发言。他表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立足产业、多元培养、学用相长、融合产出”的育人思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推进“学思文创”学风培育工程,营造勤学善思的校园文化氛围。他强调,全院上下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校领导与学院领导班子合影
智能制造与交通工程学院的组建,是学校响应国家“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部署,对接新工科建设要求,服务我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性举措。学院聚焦“智能、信息、制造、交通”四大核心领域,着力打破传统工科专业壁垒,创新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注入新动能,在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谱写新篇章。
会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幸刚,副校长邵雪航分别宣读学院组建及人事任免文件。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和铁道学院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