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简介

黑龙江工商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学校工科专业集群的核心教学单位,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面向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生3475人,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2000余名,就业区域覆盖全国。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卓著,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专业布局紧密对接产业前沿,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3大类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覆盖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的专业集群。其中,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校级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8人。教师团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立足产业、多元培养、学用相长、融合产出”的人才培养思路,实施“1目标2面向4课堂4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1个目标,面向智能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大领域,依托行业企业与产业学院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设置理论、实践、社会、网络4个课堂,实现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能力培养与终身学习4个对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坚实。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44个、配备千余台计算机的公共机房,并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华育兴业软件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昆山丘钛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3个现代产业学院,以及2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共建课程、共享师资等方式,构建了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学院实施“1234”学风建设工程,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家国情怀、积极向上、挺膺担当、投身产业”思想文化。学院建有专业科创协会及智能机器人队、机械创新队、“蓝桥杯”竞赛队等15个学科竞赛团队,形成了“时时有赛事、人人都参与、处处讲奋斗”的科创文化,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彰显了科创报国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展望未来,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产业学院介绍:

华育兴业软件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

华育兴业软件技术与应用产业学院是学校与北京华育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遵循新工科人才培养规律,“以产业需求、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面向软件工程专业,打造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实体。学院成立三年来,校企联合培养学生1000余名,共同编写Java EE综合实训教材,联合完成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昆山丘钛电子信息产业学院

昆山丘钛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是学校与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师资共享、共建课程和实验室全方面合作,形成了学企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经过两年的发展,校企双方共建光学模组制造与图像处理实验室,共同开发光学模组制造与图像处理等课程,毕业生已在企业就业300余人。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是学校与国泰达鸣集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合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工科专业开设《电气控制》、《智能数控》,《智能视觉工程》等企业方向课程,培养与智能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Copyright (c) 黑龙江工商学院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学院路群英街33号 150025 Tel:86(451)55250111